二月底的北京已是“吹面不寒杨柳风”,冬天刚刚过去,春日生机盎然。2月21日是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招生考试(北京考点)开始的第一天,记者在现场走访发现,除了各项工作秩序井然外,还有很多看似微小,却温暖人心的小场面。

信息提示:帮助考生熟悉校园
从一进大门口的校园全景图,到各个拐角处的指示牌,主干路的临时地帖,无不为对学校环境还不十分熟悉的考生和家长们提供了莫大的帮助,使得他们能快捷的在校园内办理报名考试事务。而校门口大幅而简明扼要的院系及专业介绍,则为考生和家长们对专业的选择多了几分参考与帮助。

校园保安:捡到准考证送交考生
一名考生刚要掏出证件领取表格,却发现准考证和身份证不翼而飞,一定是在哪里弄丢了!正当考生心急如焚时,他的手机响起,招生办老师通知他去领取证件。原来他的准考证和身份证被一名正在现场维持秩序的保安捡到了,保安怕学生着急,赶紧联系负责招生的老师,随后又将证件送给招生办,请他们协助查询考生的电话,及时将证件交还给了考生。这位保安交完证件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,不愿意留下姓名,当记者采访他时,他连声说这是自己应该做的。
绿化工人田师傅:主动担任咨询员
田师傅是后勤服务总公司一名负责校园绿化的工人,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维护校园环境卫生。但身着蓝色工作服,手臂上带有“校园管理处”红袖章的他却充当了相当重要的道路咨询员角色。“师傅,48号楼怎么走?”“请问5号楼在哪?”田师傅连讲解带比划,忙的不可开交。田师傅说,来考试的孩子和家长很多没有来过学校,对学校环境不熟悉,自己不过是为他们提供点方便,这是份内的事。

室外座椅:细致服务体现关怀
记者转悠到二食堂,发现这里的桌椅都不见了,宽敞的食堂大厅里只有考生们在顺利的办理各种手续。那些桌椅都到哪里去了?原来都搬到了各个报名点的附近,方便考生领完表后坐在那里安心填写,也方便等累的家长休息。这种一举两得的办法,温暖了很多考生及家长的心。
校园志愿者:用热情与微笑提供服务
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,除了紧张备考的考生们激动的脸庞,你同样能看到与他们年龄相仿却积极忙碌的校园志愿者的身影。他们放弃休息时间,积极参与到招生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,电话咨询、现场咨询、路线指引、帮助服务,志愿者们用耐心和微笑消弭着考生的紧张,让整个校园变得更为亲切与和谐。
流动厕所:方便考生和家长
走在校园,隔一段距离就会发现一个写着“厕所”的指示牌。顺着指示牌看去,有一排蓝色的“小房子”,这是学校为了方便考生和家长而特别设立的“流动厕所”。进入考试阶段后要封闭考场区域厕所,给陪考家长带来了不便,流动厕所的设立,大大方便了考生和家长的使用。这件事虽然微小,却体现出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理念。

考生心语:温馨的环境里我安心报考
学校采取的种种措施,无一不温暖着考生及家长的心,一名接受采访的考生告诉记者,学校报名考试方式与制度的改革为考生提供了方便,节约了时间和钱财;在硬件设施的设置上为考试提供了全面而有效的保证;清晰明了的制度章程,人性化的志愿服务,无不为广大考生的顺利考试提供了的帮助。他们由衷地感谢中国传媒大学!(采写:周娜娟、方志宁)